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招生考试 > 文章内容

高考改革、大学招生体系改革关键是什么,学科竞赛被妖魔化?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搜狐教育 发布时间:2018-08-01 是否公开:公开 审核人:王利军

    看点:近年来,中国的高考改革几乎从不间断,但这些改革几乎全部围绕考试进行。其实,招生制度才是高考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招生比考试更重要、更关键。要改变高考的应试教育倾向和“指挥棒”作用,必须从改变招生制度开始。高考改革或者大学招生体系改革的关键是什么?选材识人如何兼顾科学标准、社会伦理标准与人性标准?


在首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丁钢,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裴坚共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裴坚:学科竞赛不应功利化,基础教育有五大伪命题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裴坚教授认为,大家应该反思科创类自主招生、学科竞赛等流行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培训机构的训练下,自主招生面试已经呈现出固定化的模式,为了迎合考官,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很难出现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而中学生的科创项目也往往不是学生独立完成,选取的题目过于宏大,不适合中学生研究。此外,学科竞赛中也出现种种乱象,各高校间的抢人大战让竞赛变了味道,冲淡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热爱,竞赛成了学生的升学捷径。”在他看来,多元评价不是考评学生,而是逐渐演变成考家长,看谁的家长能找到更多帮助孩子成长的途径,而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有失公允。

    此外,裴坚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础教育的五大伪命题:

    其一是减负,高中减负真的是瞎说,没有一个国家考名牌大学是可以通过减负考上的,也不可能通过把题目变的越来越简单。他引用一个外国学生的疑问:北大的学生那么辛苦地考到北大,为什么周边的同学学习这么不努力?

    其二是走班,北京很多学校选择走班,但是县级中学怎么实行走班?教室够吗,老师够吗?

    其三是科创,高中学生的科创就是家长的科创。

    其四是素质教育,做人都不知道还谈什么素质,所有素质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学会做人。

    其五是成功,一个人能够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能够尊重周边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最后,他呼吁教育界少谈理念,多做实事。如果不愿意说真话,少说假话。

    陆一:重新理解高考、自主招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陆一博士认为,今天我们讨论中国教育改革时,需要转换一个思维方式,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拿出许多主意,匆忙地去改变轨道,而要首先仔细地观察现实,去理解现实为什么是这样,在现实中有哪些正确的理念和做法已经证明行得通,而哪些是真正需要改进的问题。

    “中国教育并不完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所以我们需要在自我确认的前提下改进,而不能在不断的改革中迷失方向。”陆一说。



    谈及高考制度,她认为,首先应试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高考,就好像交通拥堵不能归咎于交通法规。高考支撑起了整个国家教育系统,如同一个建筑的钢筋水泥结构,它是维护基本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的基础设施。它理所应当是坚硬、牢固、标准化和不讲人情的。

    另一方面,一个建筑个性化、多元化、精致而温情的部分落实在内部装饰,这相当于学校教育的定位。个性化的教育和标准坚硬的选拔各司其职,就构成了健康的教育系统。如今高考改革的有一些举措试图使高考变得个性化、多元化、不要那么不讲人情,这就背离了高考的基本原理,把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到高考制度之上,结果高考发挥不了高考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也会反受其害。

    如何进一步理解高考、国家标准化考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实证明,高考的粗筛效果是显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考的区分度越来越难以做到细筛。对于精英高等教育而言,精细的选拔至关重要,于是就需要在粗筛前提之下的细筛。

    大学自主招生与学科竞赛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补充。许多大学生学情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一流大学实施的自主招生是显著有效的,高考加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比仅凭高考入学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与志趣、学习投入与学习方法、学习收获与成绩等多数方面都显著更优。这个意义上就能解释,其实高考状元是偶然的,把高考的粗筛功能误用为细筛功能才会如此看重状元。当然,自主招生不能突破高考粗筛,大学自主招生的识才选才能力也还有提升空间。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真的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那么必须正视学科竞赛的重要性。最近由于所谓减负和清理违规课外补习班等要求,正常的学科竞赛成了归咎对象。可以说,从小学,最迟初中开始,正规的地方和国家的各层级学科竞赛是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最有效途径,在学科竞赛的系统中,他们被发现或自我发现,受到激励和激发,逐渐明晰自己的特长和志趣,并受到基于竞赛选拔的相应培养训练。

    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负责把竞赛思维升级成真正的探究科学技术之道,使他们成长为真正的科技英才,这样的实力在一流大学随处可见。这是又一项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在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中学与大学接力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模式。

    今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削弱学科竞赛系统,将直接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冒不出来,同时还会导致大量不适合竞赛的学生不得不接受超量培训。所以,应该转变头痛医头的治理思路,由公办教育来主力支撑学科竞赛相应的选拔和培训,最优秀的竞赛教师、竞赛班都在公办学校或少年宫之内。公办教育不以营利和扩张为目的,不需要过度鼓励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参与竞赛培训。

    再者,我们一方面削弱学科竞赛,另一方面为了一流大学的有效选才,又试图学习美国AP课程(大学先修课)的办法。学生要考什么大学,就去学那所大学的先修课来证明自己的才能,教和学双方为了适应这种新做法都要投入巨大成本,而它的有效性、公平性又很难保证。我们有没有想过,美国的AP课程其实就是中国的学科竞赛,他们两者在两个不同的教育系统中发挥这同样的作用。何必舍近求远?

    总之,我们要全面重新理解高考、自主招生、学科竞赛等制度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估,然后再谈改革。还是这句话,应试教育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高考太坚硬。根据我的观察,从大处着眼,应试教育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源是成本问题,当前我国高中办学条件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不足4%,这种教育投入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匹配吗?教育应该是不计成本的,办学经费制约了理想教育的展开。我们的中小学在捉襟见肘的条件之下,在各种压力和约束之下,依旧支撑起了教育改变命运的中国梦,是很了不起的,我本人非常敬佩。问题是如果办学不得不计较成本,甚至形势驱使办学变成了办企业,那么应试逻辑就会占据主导。

    王铮:希望大学采用申请制,宽进严出,基于大学评价标准为学生颁发文凭
  
    北大附中王铮校长认为,新高考赋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如若演变为功利选择,就无异于应试教育,因此新高考可能很难突破多元评价的困境。高考不是中学唯一的培养目标,中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应该做完整的公民教育而非精英或应试教育。

    他也分享了北大附中的办学经验,北大附中在教改后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多元开放的成长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设计了灵活的评价体系。早已实行的选课走班制,并非为了新高考,而是出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的目的。

    王铮校长进一步强调,如果大学能够采用申请制,做到宽进严出,基于大学自身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为学生颁发学校文凭,将会为大学选拔人才创造更大的空间,由此可能解决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

    张志敏:教育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支持

    基础教育的取向是统一性还是差异性?张志敏校长认为,教育要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基础教育应鼓励学生个性成长,人才选拔也应当顺应学生的天性。他指出,尽管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成长负有责任,但是仍旧应该给予18岁孩子选择未来人生道路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目前高中生普遍缺乏对自我成长的思考。对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思考自身的未来。

    据了解,上海格致中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录成长经历,在八年前开发了涵盖道德操行能力、基础课程学业能力、体能运动、心能和创能的“五能评价系统”,力求塑造学生共通性社会人格、设计专享成长路径、培育创新思维。

    丁钢:多元评价如何真正落实

    首先,丁钢教授指出,如何评价学生是同时困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问题。出于多元评价考虑,目前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试点都加入了综合素质测评。但实际上,多元评价的落实困难重重。因此,新高考能否实现多元评价值得深入探讨。

    接下来,几位嘉宾围绕“多元评价”展开讨论。裴坚教授认为,学科竞赛是必要的,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可能,是对高中教育的有力补充。

    陆一博士首先肯定了裴坚教授的观点,她指出,高考制度应该巩固,但高考还是需要改善评价效果,难度不足导致区分度不足,也使得超前学习并留出时间反复刷题成为普遍可行的应试策略。正常的学习应该越练习水平越高,但高考难度不足使得反复刷题仅仅为了不出小差错,这种学业负担没有带来真正的学业挑战。不要再讲“减负”了,人心向学,却学而无获,这样的局面太可惜。

    张志敏校长进一步强调,竞赛追求的是对学科事业的高端培育,在将其作为多元评价方式时,需要预防以功利为目标的倾向。

    王铮校长也希望竞赛不要被功利所绑架。他认为,竞赛是一种以兴趣为指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中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论坛最后,丁钢教授总结道,在弘扬个性的世界中如何促进每个人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果只有高考这一种途径,就无法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空间,因此高考以外更多的选拔机制是必需的。如果在未能提出适当的路径时就放弃竞赛等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将最终沦为空话。

    搜狐教育·智见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ALLCOPYRIGHT2010 安阳教育信息网版权所有 地址:manbetx电竞文峰中路
邮编:455000
manbetx电竞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主办
豫ICP备12014249